江苏没有毗邻港澳的地理之便,香港为什么能成为全省第一大外资来源地?江苏也不是传统侨乡,为什么却有大批海归新侨来苏创新创业?
答案要从切实的地方立法保障中去找。2014年9月颁布的《江苏省保护和促进香港澳门同胞投资条例》,以及2016年1月颁布的《江苏省保护和促进华侨投资条例》,以吸引港澳同胞、华侨在本省投资,促进各方经济合作,为其立法宗旨。这是在上位法规定之下,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值得一提的是,到目前为止,上述港澳投资条例仍是大陆地区唯一出台的保护和促进港澳投资的地方法规,港澳地区各界及广大企业对此都给予了很高评价。
从内容上看,前者明确了鼓励港澳同胞投资者在金融、教育、文化创意、健康服务、旅游等重点领域投资,而且细化了其可以享受的扶植政策和服务,并规定港澳同胞职工个人的子女在本省就学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并可适当照顾,还可纳入所在地医保覆盖范围。后者则以吸引华侨投资,以侨引资、以侨引智,作为其主要内容。这不仅有很强的地方特色、现实针对性,而且处处都体现出“互利共赢”的立法导向,有利于进一步务实合作,大大增加了条例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自其颁布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及有关方面通过认真履行条例规定的职责,有力推动了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在江苏投资扩大和转型发展。
答案要从江苏良好的投资环境中去找。作为开放大省,开放性经济有着肥沃的发展土壤。一带一路倡议又给江苏这个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有统计显示,江苏利用外资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前列,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在江苏累计投资项目5万多,投资额占全省利用外资总额的60%以上。同时,全省各地的引才引智政策也有新突破。从江苏发展大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上,我们不难发现,在人工智能、物联网、新材料等领域,一批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及其创办的“科技小巨人”型企业已成为行业领跑者。 近年来全省引进的国家“千人计划”、“双创”人才、双创团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才和团队来自于港澳地区和海外侨界。
而良好的投资环境,也和江苏人大工作紧密不可分割。港澳同胞、华侨的投资兴业,离不开透明和完善的法治环境。这两个条例中,均明确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履行职责,改善投资环境,提供有效服务,保障港澳同胞、华侨投资者合法权益。这对进一步优化江苏投资环境、促进开放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答案要从有力的人大监督工作中去找。执法检查是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一种重要形式。张德江委员长表示,要把加强执法检查摆在突出位置。这两个条例的执法检查报告,在充分肯定了成绩的同时,并没有回避不足,而是直面困难、直指问题:一方面,条例还存在着“有法规规定、没配套措施、难落实到位、想求助无门”的困境。同时,全省以及各设区市还没有统一规范的有关华侨和华侨投资企业的基本统计数据和情况分析,成为为侨服务的突出短板。另一方面,各级政府的管理服务保障工作还需要改进;条例宣传的广度深度,以及社会知晓度还有待提高;一些部门配合协调等主动能动作用也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通过调研找出近年出现的新问题、通过分析研究出新对策,包括对法规本身的修改意见,为江苏巩固和发展对外开放优势,推动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提供了有力支持。(作者姚雪青系江苏人大网特约评论员、人民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