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网站  
网站首页 人大概况 新闻中心 立法工作 监督工作 选举任免 决定决议 代表工作 理论研究
您当前位置:松桃人大信息网 >> 理论研究 >> 工作调研 >> 浏览信息
我县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17-12-30 15:03:0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strd     关注人数:
 
我县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人大教科文卫工委
 
民族传统手工艺是一个民族代代相传中形成的源远流长的手工文化,是民族本原文化、文化符号的传承,体现劳动生活中最质朴的思想和艺术语言,带着情感的暖和寄托。高超的手工艺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也体现出各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是各个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结晶。在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工业文明、科技进步却带来了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日趋衰微。但是,民族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活态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对民族传统手工艺加以传承保护,与时俱进发展,这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为切实了解我县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情况,助推健康发展,建设多彩松桃民族文化强县,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7年工作要点安排,2017年4月中下旬,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领由人大办、教科文卫工委、农经工委、民法工委、代表人事工委、财经工委等委室组成的民族手工艺传承发展专题调研组,先后在县内有关乡镇、部门开展调研,赴省内黔东南从江、榕江和省外广西三江、湖南通道学习考察,调研取得了良好效果。现特报告如下。

一、我县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基本状况
    在松桃这块热土上,居住着苗、汉、侗、土家等20多个民族,其中以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68.1%。在人类数千年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衍生了千般技艺“能工巧匠”,他们创造了我县辉煌的手工文化艺术历史,民族传统手工艺成了我县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在农耕社会时代,从事手艺的人员因为技艺的娴熟和勤劳,他们能获得乡里四邻的敬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这是令人羡慕的事情。但进入现代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县民族传统手工艺却艰难地固守自己的阵地。
(一)手工艺项目类别、分布和从业人数
我县民族传统手工艺是产生、流传于民间,且能反映民间生产生活、体现各民族审美习惯的工艺、美术制作艺术。根据手工艺的性质、制作方法及用途,可将其分为精神文化类和生产生活类两大类别。
1、精神文化类:涵括刺绣、雕塑、乐器、铸造工艺等
2、生产生活类:涵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饰品等。生产工具主要包括农具、磨具、猎具和其它工具;生活用品主要包括家具、炊具、编织品、纺织品、裁缝等;饰品主要是银饰和服饰。
我县28个乡镇(街道)都有能工巧匠,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有各类手工艺从业人员5000多人,其中传承人357人。
(二)传承发展情况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定的传承人保护和认定准则,我县通过调查登记入册、立项申报,省、市、县非遗保护机构审核认定,目前全县有省级传承人7名,市级13名,县级72名,建设非遗项目传承基地5个。在县民族中学、县职校等10多所民族学校聘请一批手工艺传承人担任传习教师,传授苗绣、剪纸等手工艺,扎实开展手工文化进校园。搭建平台发展产业,鼓励和扶持民族传统手工艺与时俱进健康发展。目前,已在县城东城新区滨江花园建起苗族服饰、银饰、雕刻、苗绣等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一条街,初步形成了产业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绣产业,贵州省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带动富余劳动力3800余人就业,每年培育年轻传承人1000余人。乌罗桃花源社区组织当地竹编艺人成立桃花源楠竹工艺品专业合作社,使传统手工艺从创新中得以发展,助推了村民脱贫致富。此外,还有食品类手工制品如松桃卤鸭子、锅巴粉、灰豆腐等几乎成为松桃的标签。雕刻类从传统产品转型为现代商品艺术品,木工类从造房建屋转型为现代家装,其发展也是风生水起。但我县也有不少传统手工艺在现代文明浪潮中沉没逐渐消亡,如铁匠、瓦匠、弹匠、补锅匠等传统手工艺现已难以寻其踪迹。
二、我县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特点
我县民族传统手工艺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
1、就地取材。制作民族传统手工艺首选的材料,一般都是当地具有的自然资源,如苗族蜡染的靛蓝等材料,都是取源于当地的自然界,它不会给人的生存环境造成任何的污染,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美。
2、固定的工艺流程。民族传统手工艺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代代相传沿袭至今,其工艺制作流程是较为固定的,每一个步骤和顺序都是不可变动的,这也是保证祖传手工艺不走样并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3、单一的保护方式。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方式是单一的,有“传内不传外”式,还有口传心授师徒式,至于学得怎么样就要看个人的领悟能力了。
4、较强的实用功能。民族传统手工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创造性佳作,因此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也正因为这一特性使得很多民族传统手工艺得以保留至今。
三、我县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现代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经济社会日新月异进步,人们对传统手工艺情感逐渐淡漠,传统手工技艺与传统手工艺品与飞速发展的社会之间的距离愈来愈远。就拿我县主体民族苗族来说,现在无论走进哪个苗族村寨,除了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还穿着苗族服饰外,50岁以下特别是三四十岁以下的中青年人,基本不穿本民族的服装了,更为突显的是,苗族“官二代”和“准市民二代”普遍都不会说本民族语言。年轻人从服饰穿着上已经很难反映出民族特征。苗族村寨,自己纺织缝制的土布服饰已经很少见了,而像蜡染等民族传统手工艺更是失传惊人。我县民族传统手工技艺正日渐萎缩,确实面临着严重生存危机的问题。
我县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法律保护缺乏操作性,政策保护缺位
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规定“国家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实行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201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传统技艺”纳入非遗保护范围,但这些法律法规都是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的客观部署,本身不具备操作性,又无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地方性法规与之相配套,因此难以得到较好地执行。如在法律层面规定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制,但在我县甚至铜仁市都没有设立相应的机构,有关工作人员也没有定岗定编,而民族传统手工艺多存活于民间乡村,导致其保护工作无法落到实处。同时,各级政府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保护和发展的意识不强,在资金扶持、贷款补贴、税收减免等方面,从上到下都没有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使得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在资金、流通等方面存在严重的政策缺位。
(二)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传习难度大,传承“断代”有危机
民族手工艺属纯手工制作,技艺传习难度大,其工艺流程复杂,学习时间长、核心技术难以掌握,其次,受机械化生产和人们急功近利思想的冲击,原先的手工艺人转向其他行业,年轻人没有学习的意愿,技艺传习的主体流失,这是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难度大的最根本、最迫切的困境;其三,少数掌握核心技术的手工艺大师得不到国家相应资金的扶助和补贴,严重挫伤了他们传授技艺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三)生产效率低,产品不适应需求
纯手工制作,速度慢、效率低,如刺绣一个10平方厘米的图案要耗时两三天才能完成,制作的产品数量有限,若遇上大订单就因无法在限时内完成而弃单,导致传统手工艺品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在工业化在发展的今天,机械化生产效率高、消费品供过于求,更主要的是相较于传统手工艺品,机械化制作的工艺品造型精巧别致,感观舒适而吸人眼球,价格低廉适用性强,这些都构成了对传统手工艺的强大冲击,加速了其应用功能的退化,使其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消费需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因此,在琳琅满目的消费品市场,传统手工艺品就难有立锥之地。
(四)人们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变化,民族传统手工艺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受到极大破坏
任何一种工艺的保护发展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而现在许多年轻人都已不再穿戴本民族服饰,对本民族的节日和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他们有的在外读书,有的外出打工挣钱,而不愿意学习既花费时间又不太赚钱的手工艺,加之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呈大幅度减少,年轻人认为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没有前途。
(五)民族传统手工艺自身创新不足
民族传统手工艺业除了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紧缺等原因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自身缺乏创新而“一成不变”。如现在的苗绣,尽管其图案很多,但多以传统图案为主。这种缺乏创新、图案单一的工艺品是很难适应市场要求的。其实苗绣可以在保持苗族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民族刺绣的长处,再融入现代因素,设计出新的图案,在创新中求生存求发展。
四、我县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使之具有操作性。针对已有的法律法规操作性的缺陷,在保证法律法规稳定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便于操作的实施细则。县人民政府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相关内容制定实施细则,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形成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的统一体系。
2、制定完备的优惠激励政策。一是给予民族传统手工艺税收减免优惠和信贷贴息,支持其健康发展;二是建立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专项基金,奖励为民族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的工艺大师和相关人员,对传统工艺精品和珍品的评审、征集、收购、收藏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
(二)将传统与现代融合起来,提升传统手工艺术品位和生产效率
1、融入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创建民族品牌。在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创新发展的同时,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使其外形、色彩或包装富有民族特色,在此基础上创建民族品牌,既使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外观、质量、包装等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重视,又增强消费者的心理认同,进而形成对民族品牌的忠诚。
2、用现代科技改进传统技艺,提高生产效率。发挥民族传统手工艺人自我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在其掌握自身传统手工技艺基础上,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激发他们改进技艺的积极性,对机器设备进行改进,如织布用的织机,以现代机器替代传统木结构织机,手工缝纫绣花机用电脑缝纫绣花机代替,雕刻方面,除了精雕细刻,其他流程都可以尝试机器制作。
(三)挖掘传统手工艺品社会功能,走市场化发展之路
通过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唤起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帮助他们重塑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人翁责任感,从而承担起传承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
1、以市场理念挖掘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应用功能。民族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生产生活需要,其应用功能经久未衰。当然,在现代社会,随着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和人们消费理念的变化,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日渐为其他消费品所替代。不过在追求环保、健康的消费理念和怀旧返古的心理需求作用下,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因其原生性而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因此,应挖掘中、高端消费群体,开辟中、高端消费品市场,如精致的藤椅竹凳、藤竹沙发、办公用品等。
2、以产业化发展思路挖掘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经济功能。在民族传统手工艺作为家庭副业时期,其经济功能开始被挖掘出来。在倡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借助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借鉴苗绣等传统手工艺品前期初步产业化发展经验,借壳旅游业和休闲业,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广泛挖掘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经济功能,将其作为我县发展特色产业的资本源,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产业化发展之路。
3、以市场需求的敏锐眼光挖掘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审美功能和收藏功能。精雕细刻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因凝聚各民族特色传统文化而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借此对其欣赏功能大做文章,将其开发成工艺品或纪念品,对于那些完全没有应用价值的传统手工艺品,在收藏市场找出路,将其改成传统手工艺品精品或代表作,供人收藏。
(四)大力培养技艺人才,使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1、建立科学的传承人制度。首先,建立传承人、工艺大师公平合理的评定制度,让那些散居民间、身怀绝技的民间手工艺人脱颖而出,赋予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其次,设立传承人保护专项基金。许多民间艺人终其一生于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和技艺传授,但受制于多重因素的制约,一生贫困,甚至老无所养。通过发放专项补贴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不仅能激发其传授技艺的热情,还能给年轻人以鼓励和垂范,使年轻人乐于学习传统手工艺。其三,建立传承人责任制度,规范传承人职责和义务,督促传承人传习技艺,培养后继人才。
2、发挥文化教育单位对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发展功能。积极开展与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科研机构等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分类别、分专题培训民族传统手工艺企业经营者及制作设计人员,提高他们的素质。在中小学开设民族传统文化特色课程,让传统手工技艺走进课堂,培养学生手工制作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即从娃娃抓起,打好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发展的根基。
分享按钮
相关信息:
Copyright 201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by www.strdw.gov.cn 松桃苗族自治县人大 版权所有
地址: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行政中心
黔ICP备18003602号-1 技术支持: 武陵云